TECHNICAL ARTICLES
在藥品、食品、器械的自動化包裝領域,泡罩包裝機憑借其密封性強、防潮防氧、便于攜帶等特性占據核心地位。根據機械構造與工作原理的差異,這類設備可劃分為輥筒式、平板式與輥板式三大結構體系,每種類型在成型工藝、生產效率與適用場景中展現出特殊的技術優勢。
1.輥筒式:真空負壓的“效率高”
輥筒式泡罩包裝機采用半圓型輥筒作為成型核心,通過真空負壓將加熱軟化的PVC硬片吸附成泡罩。其工藝流程呈現連續化特征:PVC硬片經預熱裝置軟化后,在旋轉的成型輥筒上完成泡罩成型,隨后通過雙圓輥熱封裝置與鋁箔密封,最終由沖裁模塊切割為成品板塊。該結構的優勢在于生產效率穩定,輥筒式設備較高沖裁頻率可達45次/分鐘,適合大批量標準化藥品包裝。然而,真空負壓成型的局限性也較為明顯——泡罩頂部易因拉伸不均而變薄,板塊邊緣可能出現輕微彎曲,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對異形片劑或深泡罩產品的適配性。
2.平板式:正壓成型的“精度大師”
平板式泡罩包裝機以平面模具為核心,通過壓縮空氣正壓或沖頭輔助成型技術實現泡罩制造。其工藝流程包含間歇式運動特征:PVC硬片在平板加熱裝置中軟化后,由高壓空氣吹入模具形成泡罩,隨后通過平板熱封裝置完成密封。該結構在成型精度與適應性上表現杰出——泡罩壁厚均勻性較輥筒式提升30%以上,成型深度可達35mm,可容納器械等異形產品。此外,平板式設備的模塊化設計支持多工位充填系統,可同時集成藥片、膠囊、說明書等多種物料,滿足高級藥品的復合包裝需求。
3.輥板式:混合動力的“選手”
輥板式泡罩包裝機創新性融合輥筒與平板技術,采用平板模具進行正壓成型,再通過輥筒式熱封裝置實現連續化封合。其工藝路線呈蛇形布局,設備緊湊度較傳統結構提升40%,同時兼顧了生產效率與成型質量——較高沖裁頻率突破120次/分鐘,泡罩壁厚均勻性優于輥筒式,且能耗較平板式降低25%。該結構在高速自動化生產線中表現尤為突出,某企業引入輥板式設備后,單線日產能從8000板躍升至20000板,人力成本下降65%。但需注意的是,其對藥品形狀存在限制,直徑超過16mm的異形片劑需特殊模具適配。
從真空負壓到正壓成型,從間歇運動到連續化生產,三大結構體系的技術博弈推動著泡罩包裝機向更高效、更精準、更靈活的方向演進。對于制藥企業而言,選擇設備時需綜合考量產品形態、生產規模與成本預算,方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包裝環節的降本增效。